以实践为桥 构建“行走的课堂” 池州一中师生赴润思祁红老茶厂开展研学活动

安徽网池州消息  为深化历史学科实践育人功能,厚植学生家乡文化情怀,近日,池州市第一中学校德育处、历史教研组组织师生走进工业遗产保护与非遗技艺传承的生动课堂——润思祁红老茶厂,开展以“品读活态国家工业遗产,传承家乡优秀历史文化”和“体验红茶生产,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实习生全程参与体验并协助保护学生安全。

百年馨香,润思祁红。始建于1951年的润思祁红老茶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祁门红茶厂房。在讲解员带领下,同学们穿梭于斑驳的木质联排车间,凝视着包浆温润的揉捻机,抚触带有岁月痕迹的拣茶工作台,通过300余件保存完好的制茶设备,直观感受祁红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的厚重底蕴。这些仍在运转的机器就像会说话的史书,让课本中关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历史跃然眼前。

在国家级非遗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体验区,同学们化身“制茶学徒”,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参与“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制茶工序。同学们感到,看似简单的动作,力道和节奏却需要千锤百炼,每一片茶叶都凝结着匠人数十年的坚守,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到精益求精的品格追求。

在一杯茶的传承与创新中,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工业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在悠远博大的茶文化中,同学们品味出池州特有的风土人文和深厚的家乡文化。果戈里说,当诗歌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而老木仓扑面而来的祁红馨香表明,不仅是建筑,还有茶香在说话:润思祁红,薪火相传。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也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让工匠精神‘燃’在未来”,这正是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

本次研学活动通过构建“可触摸的历史课堂”,成功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劳动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池州市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将继续深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行走的课堂”,以实践为桥,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历史文化遗产的火种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永续燃烧,让历史教育在知行合一中焕发出时代光彩。(池一宣)

安徽网池州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祁门红茶,历史教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