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住“牛鼻子” 创新监管 池州多举措破解治超难题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提起大货车超载现象,常开车的人都不陌生。近年来,随着池州矿产品开采及深加工的迅猛发展,日益快增的运输量已成为公路难以承受之重,池州治超工作压力一直很大。今年以来,为切实抓好治理,池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结合行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聚焦源头控制、强化路面覆盖、突出闭环监管”为工作发力点,持续出重拳全面加强超限超载综合治理,一举扭转了过去治超工作落后的被动局面。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从近日在池州青阳县召开的全省治超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据统计,今年1至9月份,池州全市共精检车辆37013台(不含固定站专用车道检测数),卸载货物27515.75吨,查处超限超载货车1035辆、非法改装货车4辆,查处违规配载货源单位31家,吊销从业资格证4本、道路运输证6本,实施罚款358.9万元,公安交警累计记分6333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0.9%以下。

今年以来,池州市高站位谋划,努力下好综合整治“一盘棋”。按照“政府统抓,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原则压实责任,出台了治超工作系列规范性文件,成立了高规格的“矿山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专项行动;并加大宣传力度,公开超限超载举报电话及电子邮箱。该市还强化督查考核,市政府将治超工作纳入环境污染治理和安全生产考核体系,所有考核结果均与交通建设资金拨付、治超以奖代补资金直接挂钩,倒逼县区政府抓好治超工作。

货运装载源头和车辆准入源头一直是治超工作的“牛鼻子”,为扭住“牛鼻子”,池州市加强了对全市260余家矿产企业、近6000辆3轴以上货车的源头管控,2019年以来,出台多项制度规定推深做实源头监管,形成有池州特色、符合池州实际的“以票管源”模式;并开发了一套“车牌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匹配、数据实时上传、票证合一打印、运输计量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源头治超自控系统,初步建立了融合“企、车、人”信息的源头治超数据库。

实际工作中,池州市还推出多部门联动抓“五控”。实施以“自然资源部门严控越界开采、经信部门严控超产能开采、公安部门严控火工品供应、生态环境部门严控环评准入、交通运输与公安部门严控超限超载”为主要内容的“五控”措施,并由交通运输部门每半月批量共享矿产品企业运输数据,以票溯源严控超产能开采、越界开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此外,池州市还增设了公安交警24小时全天候电子抓拍系统,努力做到逢货车必检,研发了稽查指挥调度、北斗在线全程自动监管、黑名单车辆预警等多个子系统,形成车辆动态检测数据每日采集、审核、通报工作机制。同时紧盯市域“界点”,确保全时监管;在国省干线和重要县乡公路重点节点升级和新增20个“卡点”,实现跟踪预警全覆盖;注重协同共治,强化治超执法“大联合”,不定期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流动联合执法。

“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池州治超工作也还存在众多小建材企业未安装源头治超子系统、市内短途货车难发现等诸多困难。”池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力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治超深度融合应用,结合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形成“多点采集、在线联动、实时追踪、全域管控、闭环处理、失信惩戒”的全域一体化治超非现场执法体系,深入推进科技、源头、路面、信用、依法治超“五措”并举,不断开创池州治超工作新局面。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春友


责任编辑:宋蕾安徽网池州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超载,池州,治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