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至县东流镇消息 五一期间,东至县千年古城东流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由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东流镇人民政府协办的“东流老街非遗嘉年华”活动让东流再次“火爆”起来。东流老街化身非遗活态博物馆,30余场非遗展演、非遗花灯舞轮番登场,游客零距离感受旱船灯、文南词等非遗瑰宝的文化魅力。
东流旱船灯走街串巷进行巡游,为节日增添火爆气氛。章四忠 摄
东至县东流镇唐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今东流镇)设置东流场,属彭泽县管辖。至五代十国中的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由东流场升为东流县,直至1959年东流与至德两县合并,沿革为东流镇。境内密布着明清古建筑群落、陶公祠、秀峰塔、天然塔、大士阁等众多历史遗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陶渊明、辛弃疾、梅尧臣、杨万里、于谦等历代明人先后到访驻足,留下众多吟诵东流的诗篇。东流曾一度繁华,成为沿江重镇和港埠,烟火飞黄,商贾云集。
“六兽灯”登场老街,游客饱享非遗眼福。章四忠 摄
时间一如洪流迅疾,千年东流,历经岁月嬗变,仿佛一对从城内破土而出的醒狮,重回世人的视野。位于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区——东流老街内,华灯初上之夜,古建筑披上和煦的光纱,天幕间有鱼灯游弋,野棠花散落在古老而泛着时光皱褶的青石板上。
东流游人如织,行走老街,让人们感受到东流近几年文旅新业态带来的变化。章四忠 摄
近年来,东流镇不断以老街为核心,“微改造·精提升”策略正让东流古文化区焕发新生。闲置老宅活化利用,转型打造了“东流历史文化展示馆”、“古镇文博馆”、“杨玉贵雕塑馆”、“王文生美术馆”等一批旅游景点。综合提升后的东流老街,民宿、茶楼、咖啡馆先后兴起。依托陶公文化、菊文化定期开展菊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组织书画家、摄影家前来写生采风,开发研学体验,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小长假5天,东流各旅游景点人潮如涌。来自东至民间的诸多非遗齐聚老街,白天,官港六兽灯、东流旱船灯争相怒放,巡游老街。东至文南词、官港民歌、白笏章氏吟诵、木塔鸡公调如约而至。暮色降临麻石街巷,暖黄灯火在东流老街次第亮起。戏迷俱乐部内,戏曲爱好者在铿锵鼓乐声中自信出场。文南词的婉转唱腔与黄梅戏的柔美曲调在老街回荡。民歌、吟诵、鸡公调等各具特色的非遗展演赢得台下观众爆满、掌声此起彼伏。
“这民歌太好听了,歌调舒缓高亢,新编歌词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抒发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尤其是东流老街修缮后,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次我一定带众多的身边人到这游玩。”来过几次的南京游客李先生在欣赏完省级非遗官港民歌后由衷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