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区墩上街道:坚持稳字当头抓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安徽网池州消息 近年来,贵池区墩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以稳字当头,以实打实的政策、硬碰硬的措施、强中强的执行力,抓实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开启乡村振兴新局面、见到乡村振兴新成效。

立足街情,精准规划发展蓝图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墩上街道实际,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路径,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高效发展。一是打造318国道沿线工业集聚道,以非金属矿产品精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以金家冲矿业和全发机械为龙头引导聚集,带动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发展。二是打造石渚黄沿线旅游风景道,以罗城民歌为根基,以山湖傩、祭茅镰等非遗文化为补充,以罗城文旅为龙头,打造“双周”(周边周末)短途旅游目的地。三是打造墩茅公路沿线农业产业道,以茅坦片丰富的“山水土气”资源为依托,整合现有大户和现有种养殖业门类,推动抱团发展、集中加工,探索开发“十八索”公共品牌,利用自然保护区优势,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提高站位,守好底线保障安全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必须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守住守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是全力保障粮食稳产增效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进和启动2021年1.06万亩、2022年0.5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粮食生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能、增效益的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撂荒化”,切实抓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2022年,确保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7.5万亩以上,水稻播种面积6万亩以上,建设优质专用水稻基地5.8万亩,再生稻生产0.4万亩,冬闲田轮作(油菜种植)0.5万亩,皖南土鸡年出栏220万羽以上,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个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二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保持政策稳定、帮扶责任不松、队伍不散、力度不减,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筑牢防贫网,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实现动态清零。多渠道拓展增收渠道,因村因户制宜,把发展产业作为提高收入的重要基础,切实做好村、户产业发展。实施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带动务工,向外出务工脱贫户、监测户提供务工信息、岗位培训、务工补贴等,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突出大数据平台共享,强化部门沟通协作,定期收集与分析数据,结合预警信息进行排查和核实,实时跟踪了解脱贫人口生产生活状况、“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和提高易返贫致贫人口生活水平。

提质增效,戮力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在做好粮食、畜禽等传统种养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的原则,加快“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瓜蒌、白茶、金银花、火龙果、波姬红无花果、金星苹果梨青梅、香榧、秋浦花鳜等特色农业产业。指导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效挖掘农业产品多种价值。2022年重点扶持“一镇一业”罗城文旅田园综合体梯次推进二期、三期建设,创建有特色、可复制、能引领周边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典型,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以“政府主动、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深入实施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持续推进乡村建设。2020年,继续加大对墩上集镇、茅坦集镇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创建文明美丽集镇。建设完成2021年度2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6个美丽自然村庄、300户自然村改厕、1个厕污一体化项目,创建区级“美丽庭院”示范户 45 户。常态化开展以“五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街道所有村居全域干净整洁。加强国省道、石渚黄沿线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国省道和石渚黄旅游风景道。

三是积极探索乡村治理路径。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狠抓基层党组织党群服务综合体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两小组长”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神经未梢”作用。建立环境监督长等“多长合一”融合监管网络,实现“山、水、田、林、湖”综合管理模式,完善街、村两级“点对点、长对长”责任链。深化平安墩上建设,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对重点问题、重点事件预先做好防范,突出阶段性矛盾化解;建立新型治安联防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以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阳光村务”等为抓手,盘活资源要素,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推进村级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账务分设,完善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运行模式,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途径,做到在家门口也能就业增收。(通讯员:韩明启)

安徽网池州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建设,乡村,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