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杜村乡:三抓三激 基层治理增质效

安徽网池州消息 近年来,青阳县杜村乡坚持从党建引领端出发,从基层自治端着手,从产业发展端助力,走出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一、抓“党建+”,以源头之水激活牵引力。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青阳县杜村乡坚持把高质量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不断压实基层党组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一是创新办法。全力构建乡镇领导联系指导“村”、村支两委对接包保“组”、优秀党员引领示范“人”的三级帮带体系,通过乡村两级干部下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二是凝聚力量。选优配强村级“领头雁”,以“擂台比武”“重点工作观摩”“星级党组织评选”为抓手,着力推动“头雁队伍”干事创业精神。动态调整乡村人才库及做好后备干部考察培养,为基层治理蓄积人才力量。三是夯实基础。建强党群服务阵地。把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群众重要载体,不断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2023年以来,红光村启用新党群服务中心,垅上村新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五阳村、宗文村、上峰村等结合信用超市,打造服务微站,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变为“最美一米”。

二、抓“自治+”,集善治之智激活源动力。坚持把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解决好村务大小事、群众烦心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注重引导。注重在先锋模范、能人乡贤中挖掘群众自治带头人,培养自治骨干,通过开展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法律明白人”培训等,增强群众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推动群众自治健康有序发展。广搭平台。拓展村民议事活动场所,在常态化开展“党群屋场夜话”的基础上,线上不断探索“你来@我来办”等网络发声机制,线下开辟“说事长廊”“议事厅”等村民议事载体,结合“送学上门”“昼谈夜访记民情”等活动,累计召开各类座谈会、议事会50余次,先后解决人居环境整治、防溺水、停车场建设等群众身边实事30余件。提质增效。实时关注群众心声,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按问题意见类型和紧急情况分类分级后提交村级议事会进行评议讨论,并邀请群众对协商成果在重大事项决策、执行、公开等运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各类事项落实到位。在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

三、抓“产业+”,壮集体经济激活内驱力。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产业发展是关键。青阳县杜村乡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基层治理的抓手,以产业发展聚人才、谋发展、增底气,促共治。围绕资源做文章,盘活存量“增效益”。精耕细作村集体现有的资源和资产,让村集体经济的老旧血管“活”起来。如2023年新丰村、垅上村充分挖掘老旧校舍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闲置资产,通过争项目、铺路子,为村集体经济增加年经营性收入8万到10万元不等。围绕项目做文章,挖掘潜力“提质量”。鼓励村党组织通过自主经营、入股合作和向上争取项目等方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营项目。如上峰村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发展木耳种植产业。目前已有31户农户以劳动力、土地等入股合作社,预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带动50余名农户月增收1500元。围绕产业做文章,多元发展“创新路”。如西河村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绿色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化、乡村景区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并以此为背景打造“农耕文化研学基地项目”,成功入围202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大赛决赛。(通讯员 吴津晶)

安徽网池州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自治,党建,集体经济,基层治理,杜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