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贵池区棠溪镇西山村走访焦枣种植农户

安徽网池州消息 为引领广大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于7月5日抵达贵池区棠溪镇西山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7月6日,该实践团队在棠溪镇西山村村委会汪文书的带领下,踏上了实地调研的旅程,旨在通过走访西山村较为典型的焦枣种植大户家中,深入了解当地焦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棠溪镇西山村镶嵌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经过一番跋涉,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一位王兰琳奶奶家中。她家种植焦枣时间较长,拥有十几亩的焦枣地。然而,焦枣的种植并非易事,天气因素对其产量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奶奶特别提到了梅雨季节的困扰,今年正是由于梅雨的肆虐,她家的焦枣产量较往年大幅下降。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奶奶对于焦枣产业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随后,实践团队拜访了已有60余年种植经验的枣树种植户汪本义。他也表示枣树种植最大的困难就出现在梅雨季。梅雨季节的持续性降水很容易让枣树上已经挂上的幼果大面积脱落。其次,持续性降水导致空气湿度较大,也在某种程度上埋下了病虫害爆发的隐患。而且当地现有的制作焦枣干的步骤较为复杂,耗费时间较多。最后,枣树的种植近几年受到气温的影响也逐渐增大,一旦温度超过三十度,枣树的挂果率就会出现显著降低。

对于如何提升枣子产量,老人提到要定期进行剪枝和开荚工作,剪枝是一种剪去多余营养枝的操作,这样能让有机物更多的流向果实。开荚的原理与剪枝类似,通过在树干上切除不到一指厚的环形树皮,能减少枣树其他部分对于养料的消耗量,提升枣子果实的品质。

实践团队在汪文书的带领下,继续对西山村进行深入走访。行至一户人家,两位老奶奶正坐在门槛上,吹着凉爽的山风,惬意地聊天。她们讲到近年来西山村大力发展焦枣产业,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府和村集体的带领下,她们将过去不适合种植水稻的田地改种为焦枣树,并建立了现代化的焦枣加工厂。这使得她们这样的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也在不断提高,她们可以在不给子女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老房子进行装修,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在采访中,奶奶们也提到了种植焦枣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她们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村集体的带领和她们辛勤的劳作下,西山村的焦枣产业一定会越来越好,她们的晚年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接着,该团队又造访了年逾八旬仍精神矍铄的汪本于。在谈及西山焦枣的制作工艺,所面困难、发展近况及未来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时,老爷爷思如泉涌。他提到,因为西山焦枣的制作工艺当中杀青尤其耗费人力物力,在政府的帮助下,山上林立起了一座座高耸的供电塔,将220伏的居民用电电压提高到了380伏,很好地解决了烘干时的用电困难。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给村民解决难题一直是进行时。

此外,这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还对村里的种枣大户、西山焦枣非遗文化传承人张江涛进行了深入访谈。据介绍,张江涛自2014年本科毕业后便选择回到家乡西山村,投身于枣树的种植与焦枣制作中。他认为,西山村的焦枣产业要想更上一层楼,必须增加设施农业的投入。谈到近年来烘干机的引入,张江涛表示电力驱动的烘干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户们砍柴烧炭的负担。另外,焦枣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一批40至55岁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这些返乡的务工人员为村里的焦枣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成员们通过交谈深入了解了西山村焦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感受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魅力。(通讯员 王耀 吴桐)

安徽网池州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西山焦枣,棠溪镇,枣树种植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