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池州消息 惊蛰刚过,万象“耕”新。当前,青阳县杜村乡正紧抓春耕关键期,全力推进烟叶种植工作,据了解,该乡烟田面积现已拓展至200亩。农户们忙着覆膜播种,农技人员穿梭其中悉心指导,“烟稻轮作”生产模式正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
政策驱动,夯实产业根基。杜村乡始终围绕“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的发展思路,联合安徽省烟草公司池州市公司青阳服务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深入各村组。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包保”的方式,为农户免费发放防冻膜等物资,挨家挨户指导农户实施标准化种植,切实保障烟苗成活率。据统计,在专项工作组的帮助下,全乡烟苗成活率提高至95%以上。“乡里不仅把技术送到田间,还帮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现在种烟心里更有底了!”。上峰村烟农蔡升久高兴地说。
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效益。依托青阳服务部的技术力量,杜村乡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精准调控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烟叶的抗病能力。今年,全乡烟叶亩均纯收入稳超2200元,较去年增长10%。同时,农技人员开设“田间课堂”,现场示范播种密度、覆膜技巧等关键环节,确保新技术能够在田间地头得到有效应用。种植户们纷纷表示:“现在种出的烟叶品质好、价格稳,真是种出了‘黄金叶’!”
粮烟协同,促进生态循环。这200亩烟田采收后,将无缝衔接晚稻种植。通过“烟叶根系松土+稻作水旱抑菌”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化肥减量30%、水稻病虫害发生率降低40%的良好效果。“一块田既赚种烟钱,又收优质粮,土地一点不闲,收入还翻番!”农户们算起“生态经济账”。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综合效益,也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青阳县杜村乡将持续加强烟苗苗期管护,同步推进烟后稻的备耕工作。通过深化“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烟稻轮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通讯员 李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