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池州消息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农村电网改造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然而,在贵池区墩上街道双河村,这项惠民工程却一度因村民阻挠、矛盾频发而陷入停滞。经过村干部、电力部门与村民的反复沟通、多方协调,最终成功化解矛盾,让农网改造顺利落地,为村民带来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
矛盾爆发:村民为何不买账?
墩上街道双河庙龙岗地处山区,电网设施老旧,电压不稳、频繁跳闸是常态。村委会经过两年多的申报,终于在2025年初,区供电公司启动对庙龙岗台区进行农网改造项目,计划新增变压器2个、更换老线干55处,惠及村民68户,解决村民用电难题。
然而,施工队刚进场,就遇到了阻力。“电线杆不能立在我家地里!”部分村民担心施工影响自家农田,拒绝让出土地;“电线杆不能立在我家门前、开门看见就是不行!”对我家风水不好。“改造后电费会不会涨价?”一些老人对政策不了解,误以为改造后会增加用电成本。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出现村民阻挠施工的情况,项目一度陷入僵局。
多方协调 解开村民“心结”
面对困境,村委会和供电公司成立专项工作组,采取“三步走”策略,逐个击破难题:“面对面”倾听诉求,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解释政策,在土地补偿方面,明确电线杆占地补偿标准,确保村民利益不受损。
此外,还向村民澄清农网改造不涨电价,反而能减少因电压不稳导致的电器损耗。与此同时,为了减少占地面积,施工团队多角度定位调整立杆位置,确保施工方案最优化。
从“阻工”到“点赞” 农网照亮新生活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双河村农网改造顺利完成, 电压稳了,空调、冰箱等大功率电器不再“罢工”。电费省了,线路损耗降低,村民用电更经济。产业活了,养殖户用上了电动饲料机,小加工坊扩大生产,村民增收有了新盼头。以前一到夏天就跳闸的问题,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这次的经验证明,农网改造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人心工程”。民生工程要“接地气”关键是沟通政策透明化,让村民理解、支持。要保障村民的利益,合理补偿,确保公平公正。并且方法要灵活,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
未来,贵池区墩上街道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下将继续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推动更多惠民政策落地,让乡村振兴的“电”力更足,生活更旺。(通讯员 王丽萍)